中读

宫廷点心进民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20-01-08·阅读时长14分钟

228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067个字,产生5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插图 范薇)


文/梅姗姗

摄影/宝丁

1783年的2月1日,72岁的乾隆这一天没有安排工作。每年腊月二十六起,他可以有5天休息。

此时的紫禁城沉浸在过年的气氛里:除夕晚宴,辞旧迎新,每一道环节都是来年能否风调雨顺的预言。这是皇宫最重要的日子之一。家宴从中午开始布置,一顿饭光猪就消耗了65斤家猪,25斤野猪。除了菜桌,东西两边还有饽饽、各种糕点堆叠成的约40厘米高的几个小塔,看起来格外喜庆丰盛。不过到这个岁数,乾隆基本上吃不了几口。守岁完还得吃煮饽饽,这会儿吃太多,对自己没什么好处。

凌晨三点一刻,乾隆准时出现在乾清宫。太监给他带了四个煮饽饽,其中两个有小元宝。作为皇帝,他必须把包有迷你小元宝的两个饽饽全吃到,才代表天降圣意,来年大吉。那天,乾隆在吃到第三个煮饽饽的时候,集齐了所有小元宝。

新的一年开始了。作为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帝王之一,过去的40年里,乾隆身上发生的故事,支撑了总计27部电视剧的主线故事。从1980年的香港武侠剧《大内群英》,到盛极一时的《还珠格格》,再到最近的《延禧攻略》《如懿传》,现代编剧把他反复刻画成各种人设,而观众们在观赏着“柏拉图情感穿越寄托”的同时,还记住了宫廷中传递情谊的点心。

什么是饽饽

乾隆辞旧迎新吃的那四个煮饽饽,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饺子。大饼、馒头、茶点、月饼,这些在我们看来门类不同的食物,在那个年代,也叫饽饽。时光倒退100年,1919年的北京城里,饽饽几乎随处可见。民俗学家常人春老人回忆,当时的京城,挂着“饽饽铺”牌匾门帘的有206家。地安门的桂英斋、北新桥的泰华斋、前门的御盛斋、灯市口的合芳楼……随便哪家都是6到9扇的大门帘,丹楹碧牖,彩绘涂金,古香古色,低调大气有派头。

里外工作的人,少则数十人,多则二百,一家店年收入百十万两白银不成问题。这盈利,即便鼎盛时期的东莞加工厂,估计也比不上。要不是梁上挂着“满汉细点”“宫廷饽饽”的流苏幌子,你甚至不会知道,这么个气派的地方,实际是个卖主食点心的。特别是过年前,这里人头攒动,进出都是富贵人家管事的,预订基本一个饽饽桌起,花样需求还各不相同。

到底什么是饽饽?北京的民俗学家们通常认为“饽饽”二字源于蒙语,是蒙语里“主食干粮”的意思。元世祖忽必烈带领大量蒙古人进入北京后,将蒙古语里的主食干粮一词带入了北京,而后影响了驻扎在关外的满族人。研究满蒙语言的语言学家们则更倾向“饽饽”实际是中国东北部对于面点的传统称呼。宋代陈彭年的《广韵》里就有记载“饽,面饼也”,辽代的《龙龛手镜》则在此基础上更扩展出配茶点心“茗饽”的含义。满蒙长期驻扎关外东北,热爱主食,因此受到了汉人语言的影响。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17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47942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年里美味 | 2020

人人都是美食家

1267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