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营造学社在西南:在沉默的古建消失前,留下一部历史

作者:薛芃

2022-08-17·阅读时长8分钟

2882人看过
从华北到西南,究竟什么样的建筑可以搭建出一部中国建筑史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新刊出炉!点击上图,一键下单↑↑↑

「发现边地 营造学社在西南


记者|薛芃


8月7日,我正在昆明出差采访,做这期封面。工作群里同事发来一则消息,说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的万安桥于6日晚着火,桥体已基本烧毁坍塌,幸无人员伤亡。这天之前,它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长达98.2米,始建于北宋,曾于康熙年间遭遇火灾,乾隆年间又重新修建,其后修修补补,一直沿用至今。此前的十余年里,武夷山市南郊的庆余桥、重庆黔江濯水古镇风雨廊桥等几座重要的古代廊桥相继被毁,现存的越来越少了。

廊桥,一种“木梁之上加构廊屋”的梁桥结构,虽然现在可将其出现的历史前推至春秋、战国之际,但“廊桥”是一个晚近的命名,时间不过八九十年,首次出现在建筑学家刘敦桢的《中国之廊桥》一文中。这篇文章也是国内的建筑学者第一次系统性地梳理这种建筑类型。刘敦桢叫它“廊桥”,源自白居易的《修香山寺记》,其中写道“登寺桥一所,连桥廊七间”。


1940年1月4日,刘敦桢(左)、莫宗江(桥洞处、中)、梁思成(桥洞处、右)在南充西桥


在此之前,刘敦桢所在的营造学社没有关注过廊桥,对整个桥梁类型的关注也不算多,远不如追至唐代的大木构建筑,他们主要测绘过像赵州桥这样的单体经典建筑,而非解析某一类型。一切的转变,发生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事变爆发之时,梁思成和林徽因刚刚发现佛光寺,刘敦桢正在河北进行考察,两支小分队赶回北平汇合后不久,北平沦陷了。经过商议后,营造学社的“大管家”朱启钤留守北平,梁刘两家则同行南迁,他们的目的地是西南大后方——昆明。

从北平到昆明,是一段长达三个月的跋涉,其中,他们在湖南停留了两个月,再南下至昆明。到了长沙之后,林徽因在当时给沈从文的书信中写道:“我们太平时代考古的事业,现在谈不到别的了。在极省俭的法子下维护它不死,待战后再恢复算最为得体的办法。”未来几年,营造学社一直在炮火中辗转,从长沙到昆明,再到李庄。

而对刘敦桢来说,长沙具有特殊的意义。刘敦桢是湖南新宁人,自小在长沙读书,日本留学归来后,又短暂地在湖南大学教了一段时间书,在这期间,还为湖南大学设计过两栋教学大楼。梁刘两家从北平南迁至长沙时,刘敦桢带着妻儿回到了湘西南的新宁县。刘敦桢一边回老家小住一段,一边就地展开了建筑调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当地江口桥的调查,以此为基础,几年后他写出了这篇《中国之廊桥》。刘氏本是当地的望族,祖宅也典型,刘敦桢又在闲暇之余,绘制了一幅刘氏老宅的平面图,收录在之后的专著《中国住宅概说》里,成为湘南民居的一则实例。

1939年11月28日,刘敦桢在梓潼文昌宫考察


 1939年12月13日,梁思成在苍溪烟崇寺
1936年,刘敦桢(下)与杨廷宝(上)勘察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现状(刘叙杰 供图)


1939年9月20日,梁思成在重庆北碚缙云寺

这两件事,既私也公。按照营造学社的惯例,这类地域性的民间建筑几乎不会纳入考察范畴,他们偶尔调查过窑洞,但都是“边角料”。因为当时抢救性地保护那些“纪念碑性”的大木构建筑更为重要,并且要以它们为实例,破解《营造法式》这本“天书”。无法作为案例的地域性建筑,优先级就靠后一些。

但一路向南走,学社看中国古代建筑的视野被逐渐打开。除了那些可以印证《营造法式》的唐宋之后的官式建筑以外,地域性建筑、遗存也开始进入他们的考察范围。刘致平在昆明考察了民居样式“一颗印”,刘敦桢专门详细解读了大理国遗存的经幢,又带队在滇西北考察了一番。

营造学社在昆明时期的工作、生活地兴国庵,位于昆明市北郊龙泉镇,原基址上正在进行复建(耿昊 摄)

1939年8月到次年2月,营造学社展开了一场漫长的古代建筑和古迹调查,这是学社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调查,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调查。他们从昆明出发,目的地是四川省和西康省。就在他们出行前八个月,国民政府才将四川西部划出,与现在的藏东地区统一划归,正式成立西康省。如果说在当时的战局之下,重庆是全国的大后方,那么西康就是大后方的后方。就像瞬息万变的时局一样,考察的方案也是不断调整的,随着调查的深入,目的地不断在变化、在增加。这一次考察被称为“川、康古建筑调查”,他们的行走织出了一张密集的川地古迹网络,细致而扎实,这在以往的考察中并不多见,与其说这是一次古建筑考察,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个西南边地全域式的观察。

四川的情况很特殊,在经历过南宋人口锐减和明末张献忠入川之后,这两次毁灭性的战乱让四川的住民换了一茬又一茬,若是想寻找更古老且一直延续的川地文明的幸存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到了四川能考察什么?怎么考察?按照营造学社在华北的经验,从1931年的独乐寺到1937年的佛光寺,调查基本都是有计划性的,提前研究好,奔着一个个目的地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偶然性,比如在榆次换车时,恰好看到了雨花宫,又或者在汽车站瞥见晋祠一角,但总体来说都是带着目的性的考察;另一个特点是,由于华北铁路比较发达,他们在交通上相对比较便利,坐车到一个大的集散地,以此为中心再分散到各处,最终回到集散地。然而在四川,这两点都不容易做到。


1939年12月28日,莫宗江(左)与陈明达(右)在调查渠县赵家村西无名阙
渠县沈府君阙(1939年12月27日摄)
1940年1月8日,营造学社成员陈明达在蓬溪宝梵寺,这座寺庙也被比较好地保存至今
1939年10月31日,营造学社在杨枝高带领下考察白崖崖墓(左为梁思成,右为杨枝高)
1939年12月7日,梁思成(左)和陈明达(右)在广元千佛崖前调查
1940年1月18日,梁思成所见到的大足北山佛湾摩崖造像,还处于一片荒野之中


事实上,这半年的川康调查是一次一次在扩大的。刘敦桢他们从昆明出发,经过贵州、重庆辗转到成都时,已是一个月之后的事了。他在1939年9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这一天,他们参观了华西大学博物馆,午后,当地友人邀请他们坐坐,“饮于南大街”,同席的还有历史学家顾颉刚、华西大学博物馆的副馆长林名均,他们对四川古迹很熟悉。经过一番介绍,刘敦桢才知道新津县江口、宝资山及嘉定、渠县等地都有汉代崖墓,巴县南谌寺、资州北崖还有唐代摩崖,新津观音寺、广元武则天寺有明代壁画。这些信息让刘敦桢如获至宝,调查范围即决定从川扩大到川、康。

这样一来,原本顺着古蜀道金牛道和水道的计划,就开始加上了些枝节路线,深入到川康地区的县市。后来,在嘉陵江沿线,又增加了一些川东考察的地区;搬到李庄后,除了在宜宾附近进行一些小范围调查,可能还增加了其他调查。


李庄造学社旧址(蔡小川 摄)


如今翻阅有关这段考察的文献,最详细的记录来自刘敦桢的日记。读刘敦桢日记,颇有一种读《徐霞客游记》的熟悉感。他详细地记录着每天的所到之处,去过哪个寺庙,看过几处阙碑,做了哪些测绘,在山间行走是如何折返、登坡的,如何乘汽车、坐滑竿,几时吃饭,微雨还是天晴,哪里有警笛,何处又被炸毁。就这样,调查的范围一再扩大,从“大血管”走到“毛细血管”,时间也被一再拉长。这样的工作方式,很符合刘敦桢缜密而周全的研究思路,他不断地添砖加瓦,在大历史的框架下,去找那些不为人知的小历史,让调查变得更丰富。

2020年3月,我们曾做过一期“营造学社”成立90周年专题。那次采访是在2019年隆冬时节进行的,我们几位记者分别前往独乐寺、隆兴寺、大同华严寺和善化寺、应县木塔、赵州桥、晋祠、佛光寺,重访1937年之前学社的调查。这一次,酷暑时节,我们又踏上了学社的西行之路,以汉阙、崖墓、摩崖造像、木构建筑几个类别为主要线索,回述从昆明到李庄的这段历史,以及“1939~1940年川、康调查”的面貌。

在这段被迫南迁的岁月里,营造学社仍然保持自己的学术关切,在为中国建筑研究不懈地坚持着。此前,虽然西方和日本学者曾涉足四川,做过一些散点式的调查,但营造学社的这次大调查,是首次以现代建筑的测绘方式系统性地研究中国地域性建筑与遗存。由于川地汉代古迹丰富,这次调查得以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实例由唐宋再次向前推进;在云南和四川的民居调查,也与曾经围绕《营造法式》的大木构建筑研究不同,后世学者在此基础上展开了更深入的民间及风土建筑的研究。


重庆大学冯棣教授在彭山第530号崖墓里考察八角柱(蔡小川 摄)  


梁思成曾在《华北古建调查报告》中写道:“我们(中国营造学社)的最终目标是编撰一部中国建筑的历史,过去的学者们实未涉足这一课题。典籍中的材料寥寥无几,我们必须去搜寻实际遗例。”从华北到西南,究竟什么样的建筑可以搭建出一部中国建筑史,是梁思成和刘敦桢共同思考的问题,只是,他们的答案略有不同。梁思成更去繁就简,刘敦桢则全面详实。无论是哪一种方式,这几年他们在西南地区的调查都让中国建筑史的框架变得完整,内容也丰满了。更重要的是,他们记录下的不少建筑和遗迹,日后都消失于战乱、建设或灾难,就像万安桥那样,不复存在了,只留存于历史之中。


本期封面故事老照片(除特殊标注)均选自即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图集》,萧易、张宇编
 


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  
发现边地 营造学社在西南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本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 发现边地 营造学社在西南(薛芃)

  • 营造学社,在战火之中的行走与研究

  • 在汉阙上寻找汉代建筑线索(张星云)

  • 一段遗憾与失望的旅程(陈璐)

  • 崖墓,石与木的“语言”刘畅

  • 川渝摩崖石刻:艺术之美与建筑观察(艾江涛)

| 社会 |

  • 调查:一位乡村年轻人决定与父亲决裂(吴淑斌)

| 经济 |

  • 市场分析: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换手机了?(谢九)  

| 文化 |

  • 逝者:段义孚:对依恋与自由的寻求薛巍

  • 电影:马丽:离万众瞩目远一点(卡生)

  • 设计:北欧设计的逆向极简潮流钟和晏

  • 时尚:三宅一生与巴黎的日本时尚浪潮(杨聃

  • 话题:新冠病毒的变异与遥远的石炭纪灭绝事件(邢海洋)

  • 文史:全祖望:辑佚第一人(卜键)

  • 思想:保卫道德哲学的女哲学家们(薛巍)

| 专栏 |

  • 邢海洋:提前还贷潮

  • 袁越:淋病与祖父母

  • 张斌:“三冠王”伟业前的那次辞职

  • 宋晓军:“新常态”与“不差人”

  •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点击下方图片
获取《三联生活周刊》数字刊全部精彩内容  👇


 

 

本周新刊

发现边地 营造学社在西南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纸刊!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薛芃

发表文章13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77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一个不严肃的严肃写作者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