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大英帝国最后一道光芒的熄灭”

作者:艾江涛

2022-09-13·阅读时长11分钟

4631人看过
“从维多利亚女王开始,英国王室的威望和地位,很大程度上由在位君主的个人魅力维持。伊丽莎白二世为什么受到大家喜欢?因为她和维多利亚女王一样,热爱她的国家和人民,充满同情心,就是一个善良的老奶奶形象,走到哪儿都这样,从来不摆架子,和任何人都和和气气。她的行为举止非常得体,一举一动几乎找不到什么瑕疵。同时她的公务处理非常好,兢兢业业,从不公开流露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圆满完成了自己立宪君主的任务。”

“大英帝国最后一道光芒的熄灭”

20.5MB
00:0022:20

1982年9月4日,伊丽莎白二世和部分王室成员在苏格兰出席高地运动会。伊丽莎白二世和她的母亲(左一)、戴安娜王妃、查尔斯王子

当地时间9月8日下午,96岁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苏格兰阿伯丁郡的度假庄园巴尔莫勒尔堡逝世。这位英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国王,自1952年即位以来,在漫长的时间里,作为显然已经荣光不再的大英帝国的化身,仍然在英国国民乃至全世界享有普遍而良好的声誉。在她去世后,网络上各种刊登她照片的封面,配合她一生中重要时间线索的报道,迅速抢占各大媒体头条。

女王不久前还亲自接见的英国新任首相特拉斯在讲话中称:“伊丽莎白女王二世是现代英国的基石……她是大不列颠精神所在,这种精神将永存。”特拉斯所谓的现代英国的基石和不列颠精神究竟何指?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来,在英国和平、渐进、改革的发展模式中,起着基石作用的正是“英国宪政”。那时起确立的英国君主立宪制,一直到伊丽莎白二世时代,究竟经过了哪些重要发展阶段;在全球40多个君主制国家中,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何特点,作为其化身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何依然魅力不减,引发人们持久的关注与怀念?带着这些问题,本刊采访了英国史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钱乘旦教授。

英国史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钱乘旦教授(张雷 摄)

英国宪政的虚君传统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理解伊丽莎白二世是现代英国的基石,英国君主立宪制或女王身上体现的不列颠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钱乘旦: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其实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确立的。自此,专制王权消失,国王成为一个立宪君主。君主立宪制最重要的是后面两个字:“立宪”。“光荣革命”后在英国出现的情况是,君主依然存在,在英格兰具体来说就是国王的王位依然存在。从理论上说,国王仍握有最高权力,他有权任命首相与大臣,解散议会,册封贵族,颁布法令,签署文件和宣战、议和、签订外交协议、授予荣誉称号等。围绕在王位周围的尊严、荣耀,表面看一切如常,完全没有变化。唯一的变化,国家的主权从君主一个人的手里转到议会手里,这就是立宪。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主权所在。

英国政治体制最大的特点是一种习惯法,自古以来没有成文宪法,它是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或先例所组成。由于它建筑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固。“成文的”宪法很容易被修改,甚至轻易地被推翻。法国历史上曾多次废止宪法,当今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类似的情形更是层出不穷。“英国宪政”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却被继承下来。18世纪末,英国“保守主义之父”埃德蒙·伯克曾说过:“我国的政体是约定俗成的体制,这种政体的唯一权威性就在于它的存在源远流长。”

从理论上说,国王仍然具备这个国家所有的权力。但是1688年之后,国王真正能够执行的权力越来越少。这就是“光荣革命”之后一直到现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具体情况。

三联生活周刊:1688年之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如何具体限制君权的,其间经历了哪些曲折的过程?

钱乘旦:1688年之后,关于英国国王的权力有多大,基本上没有太多曲折和斗争。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其中只有乔治三世试图恢复国王的实际权力。但即便是乔治三世,也没有敢于摆脱议会。

英国在17世纪发生过一次克伦威尔领导的革命。那次革命为什么发生?就是国王想摆脱议会,可当时的英国议会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早就形成一个惯例:所有国王都不能摆脱议会进行统治。即便是在英国的专制主义时代:都铎王朝的专制君主们,都没有试图摆脱议会单独进行统治。这是英国专制制度的一个特点,即使最专制的国王比如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议会依然存在并且发挥作用。

三联生活周刊:《英国人:国家的形成1707~1837》一书中重点讲到1760年继任的乔治三世,成为重新塑造国民对于国王、王室感情的关键人物,为此他做了一系列事情,比如兴建皇家艺术学院;保持在国家事务中审慎介入;英国开始流行“上帝保佑国王”等有利于塑造国王、王室权威的仪式;国王开始向民众展示脆弱、真实的一面。尤其是最后一点,此后特别受到包括伊丽莎白二世在内的历代英国君主重视。那么对此英国如何理解,他同时又是一个希望扩张君权的人。

钱乘旦:从1688年到乔治三世在位期间(1760~1820),几乎过去差不多一个世纪。1688年只是一个转折点,在这漫长的80年里,君主立宪制已经基本成型,国王事实上的权力一点点消失。这不像美国革命,美国把英国打败,英国的统治就消失了,英国从来不是这样。

乔治三世继任的时候,习惯已经形成,那就是国王不应该掌握实际权力,应该交给议会来做。乔治三世试图扭转这一局面,他不是想恢复专制统治,只是想恢复国王个人的权力。他在议会拉帮结派,然后试图去操纵议会。用什么手段来达到目标?其实很简单,花钱收买。短时间当中他确实召集了一帮人,这帮人在英国历史上叫“国王之友”,这帮人控制了议会,所以议会在很多时候可以听从国王意志。

由于他的一系列做法,导致美国爆发独立战争。美国独立以后,对英国打击非常大。很多人把此归结为乔治三世试图恢复国王的权力。所以乔治三世的下场很糟糕,后来疯了,这就是他试图恢复国王权力的结果。西方史学在近30年,有部分研究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乔治三世在英国历史上是个反面人物,但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试图摆出一副公正面目,说这个人还不完全坏,他也有好的方面。

三联生活周刊:乔治三世之后,到伊丽莎白二世在位期间,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还有哪些变化?当代英国君王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

钱乘旦:1688年后,英国国王的实际权力在一点点消失,这个过程的最终完成是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第一个真正的虚君,以后都是这样。但不是说国王一点作用也没有。当代英国君王在国务活动中的作用是什么?首先,他是国家元首,参加礼仪方面的活动;其次,英王作为国家的人格化,为英国人提供了忠诚的对象,是英国民族团结的纽带;其三,在日常政治活动中,国王可以向政府提供咨询,为政府解决政治难题提出建议;最后,作为英联邦的首脑,英王还起到联邦纽带的作用,英联邦至今犹存,与英王的存在不无关系。

19世纪晚期,维多利亚女王(右一)和她的家人

三联生活周刊:维多利亚时代被称为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维多利亚女王如何做到真正的虚君?

钱乘旦:“光荣革命”对英国来说,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国家权力不能在一个人手上。接下来的18世纪,对英国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世纪。英国的经济是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到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的时候已经是维多利亚时代了。维多利亚时代之所以辉煌,是因为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不是维多利亚的个人功绩,是整个国家一步步走过来的。

维多利亚女王成为虚君,是上百年变化的结果。维多利亚女王刚登王位的时候,是一个几乎不懂什么的小姑娘。她身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辉格党首相墨尔本,几乎手把手教她怎样做一个立宪君主。

为什么英国王室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一直受到英国国民普遍的尊重和爱戴?不是因为这些国王在政治上做出了伟大贡献,而是因为他们恪守立宪君主的准则,对国家忠诚,加上他们的人格魅力,完整的个人魅力。

1901年2月2日,伦敦街头自发为维多利亚女王送葬的队伍

伊丽莎白二世:又一个“英国祖母”

三联生活周刊:你讲到从维多利亚女王开始,人们对王室的喜爱主要基于他们的个人魅力。罗伯特·莱西在伊丽莎白二世传记中提到,乔治五世是第一个使国王成为凡人的英国君主,相比他的前辈,他谦恭得多,体现了他的人民最易接受的所有品质。是否可以说,从伊丽莎白二世的爷爷乔治五世开始,王室便着力塑造他们亲民和蔼的代言人角色?

钱乘旦:莱西的观点偏颇了,在英国,国王的神性早就消失了,神性是中世纪的事。乔治五世于1910年继位。乔治五世以后是爱德华八世。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因为婚姻的问题,自己退位。这样才让乔治六世继承王位。乔治五世和乔治六世为什么在英国历史上受到人们肯定?因为乔治五世是“一战”期间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是“二战”期间的英国国王,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非常出色。所以我刚才说,自从维多利亚女王开始,人们对王室的爱戴,建立在国王的个人魅力之上。

这种风气从维多利亚女王开始。维多利亚女王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老奶奶,这就是当时的英国人对她的基本评价。英国人非常爱戴她,她去世的时候,伦敦万人空巷,完全自发为她送葬。

维多利亚女王的个人魅力如何形成?她是九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九个孩子和欧洲九个国家的君主联姻。她是一个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家庭主妇的形象,受到当时英国人的爱戴。19世纪中叶,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就是当好家庭主妇,生儿育女,把孩子培养成才,忠诚于自己的家庭。维多利亚女王身上体现出来的特点就是这样,她有怜悯心,虽然贵为君主,但对下层人民充满同情,待人接物非常和蔼,从来不会斥责人、摆架子。伊丽莎白二世也是这样,她的形象几乎和维多利亚女王一样,所以老百姓真心爱戴她。

三联生活周刊:在英国人心目中,伊丽莎白二世和维多利亚女王一样,都是一个老祖母的形象。可伊丽莎白二世时代和维多利亚时代对女性的要求不同,为什么她们在民众中的个人形象会一样呢?

钱乘旦:这个问题非常好。比如说戴安娜事件。其实女王不喜欢戴安娜,卡米拉也不是她心目中的理想儿媳。但她会按照那个时代多数人的情绪和倾向,至少在公开场合调节自己的表达。戴安娜出身英国世家贵族,是第八代斯宾塞伯爵的女儿,这样一个世家女孩,漂亮、聪明、平民化,深得英国普通百姓的喜爱。照理说她应该受到伊丽莎白二世的喜爱。问题就出在她和查尔斯的婚姻。伊丽莎白二世虽然因为戴安娜受到过舆论质疑,但她迅速调整自己,整体行为举止非常得体。不像撒切尔,撒切尔去世的时候,一半英国人爱她,一半英国人恨她,这样的人能当国王吗?当首相可以。英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国王形象,是具备他们想象中的美德,同时越来越平民化。

帝国余烬的熄灭

三联生活周刊:伊丽莎白二世在位的70年里,英国经历了持续的衰落。你能结合这几十年英国发展历程中一些重要节点上,谈谈伊丽莎白二世的表现,以及这些表现对她后来形象塑造的意义吗?

钱乘旦:伊丽莎白二世在接任王位时,就是一个受到普遍欢迎和爱戴的人物。因为她在“二战”中特别是不列颠空战中的表现非常好,参加了妇女战地服务队,亲自投入到战争行动中。所以她接任国王,大家很高兴。

对她来说,没有什么节点。她就是顺着潮流走。比如说英帝国解体,变成英联邦,她不会说什么。她对很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不会公开表达,这就是立宪君主,就是虚君。换了那么多首相,你说那些人她都喜欢吗?我相信其中一大半她都不喜欢,但是她必须接受。议会通过那么多法案,都要送到她那儿签字,难道她对这些都不懂吗,其实她懂。而且她知道的东西多极了。你说她没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想法吗?当然有,可是议会通过了,送到她那里,她必须签字,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这就是英国的制度。她兢兢业业,从不公开流露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圆满完成了自己立宪君主的任务。

三联生活周刊:尽管英国王室尽量不把自己卷入具体政治,小心维护自身在国民中的形象,但从爱德华八世那会儿起,就不断有以共和政府取代王权的声音,比如人们注意到特拉斯年轻时就曾呼吁以共和制代替君主制,你如何看待伊丽莎白二世逝世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前景?

钱乘旦:在英国有相当一批人特别是年轻人,希望废除君主制。很多英国人是这样,年轻的时候希望废除君主制,慢慢老了变得喜欢君主制。当然会有一些人以共和主义作为他的政治立场,但对多数老百姓来说不存在。

相当一部分希望废除君主制的人,提出的重要理由之一,王室耗费大量国家财富。这句话是对的,每年由议会划拨给的王室经费,费用虽然不小,其实不够王室开销。因为王室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宫廷所有工作人员的花费,全部由王室支付;白金汉宫、温莎王堡、苏格兰王宫,都是他们自己拿钱维护。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批评王室耗费大量公款的人,没有说问题的另外一面。另外一面是英国王室的存在,给英国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很多人到英国,就是冲着王室去的。

从维多利亚女王开始,英国王室的威望和地位,很大程度上由在位君主的个人魅力维持。一旦这种个人魅力消失削弱,问题就变得非常严重。我相信伊丽莎白二世逝世之后,君主立宪制短期内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那种崇高的地位、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会出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从更大的层面来说,女王的谢幕,在你看来对英国乃至世界有什么影响?

钱乘旦:女王的逝世,对英国来说是个重大打击。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大帝国最后一道光芒的熄灭。英国曾经是这个世界上最大、最强的帝国,它的衰落以“一战”为转折点,其实还可以推到更早,经历了很长时间。

从“一战”到“二战”结束时,除了那些敏锐的政治家,很少有人意识到英国的衰落。我小的时候,报纸上还经常报道英国军队在全世界驻军,就和现在说全世界到处都有美军一样。伊丽莎白二世于1952年登上王位。那时大英帝国的光辉依然存在,人们依然对它充满憧憬和敬仰。

这种憧憬一直延续到伊丽莎白二世在位期间。世界上实行君主制的国家还有几十个,只有英国王室在全世界极其受关注。因此可以说,帝国尽管在衰落,但余晖仍在,而且在很多人心目中很光辉。这种光辉的维持其实只是一种惯性,在人们心目中英国很了不起。英国确实很了不起,因为你可以把大部分现代世界的存在归功于英国,从工业革命,到政治制度改变、思想学术成果等。伊丽莎白二世在位期间,就是这种惯性的不断延续,但光辉越来越暗淡。英国早已没有昔日荣光,今后的前途命运更不好说。但它的历史地位是永远存在的,就像罗马帝国那样虽然早就消失了,但大家对它的存在永远铭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艾江涛

发表文章13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26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