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黑麦
2019-02-28·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45个字,产生1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在我看来,吃饭是个特别主观的事,谁也帮不上你。但是在你举起筷子之前,很多人都想助你一臂之力,于是就出现了各路关于餐厅的指南、推荐、榜单。在这些鱼龙混杂的榜单里,最著名的一个就要数米其林了。
常在国贸的莆田餐厅里听见有人说,这是我到过的第N家米其林餐厅。如果站在《米其林指南》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一家“莆田”系的米其林餐厅。北京是《米其林指南》尚未踏足的城市,不过这个城市里的餐厅似乎并不甘心,又太着急了,索性先替米其林给自己封个号。常见的是商场里的鹅夫人、莆田、翡翠,他们都是因为异地的餐厅获得过米其林的星级或推荐而以此冠名的。这些较早获得米其林授勋的中餐馆子,服务和菜品并不差。几年前,餐饮资本陆续涌入北京,开了一系列带着光环的分店,虽是分店,仍有些令人难忘的菜肴,比如鹅笃鲜、海鲜葱油面、百秒黄鱼。试想一下,就算没有“米星”的号召,这里的食客也不在少数。不过,这些“米其林分店”也不怎么稳定,随着客人的增加,味道和食材也相继发生了改变——果汁里加入了不属于水果的糖;海蛎煎里出现了越来越干瘪的牡蛎;竹筒虾里再也见不到开业时基围虾的踪影。想必,这也是违背了米其林的宗旨。
最早开始“榜单营销”这招的是“鼎泰丰”,这个无关权威性的排行,率先占据了食客的认识。上世纪90年代,这家以卖包子为营生的餐厅被《纽约时报》列入当年“全球十佳餐厅”榜单,20多年过去了,包子店多如麦当劳,在全球开了上百家。这足以见证《纽约时报》的影响力,其次是华人的商业嗅觉。好像从没有人提出过疑问,为什么《纽约时报》比我们更懂包子的标准?2004年,北京的第一家鼎泰丰开在了渔阳饭店对面,印象中价格比今天还要高出一些,我请朋友捉襟见肘地吃完一顿,看到门口排队的客人,感到更加疑惑。这么多年吃的包子,算是白吃了。再看完账单才恍然大悟,是自己明显落伍于社会,由此感到社会进步非凡。
发表文章231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2323人
沉迷于对抗中年危机的美食作家,对groove着迷的音乐编辑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